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30 14:19:07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此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钟面,会看钟面表示时间,另外24时记时法也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记时方法。鉴于学生这样的学习基础。本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整个教学分、体验感悟、揭示本质、生活提升三个学习环节,体验感悟环节增强学生对一天24小时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继研究记时法服务;揭示本质环节主要研究两种记时法,发现两种记时法的特征和关系;生活提升环节进行实际应用,体会有限钟面表达无限时间的精妙,这样达成悟、思、练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环节谈谈我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化静为动----激活已有认知

学习24时记时法首先要对一天24小时有精确的理解。学生知道一天是24小时,但不知道为什么,地球与太阳转动的资料,让他们恍然大悟;,一天24小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意见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计时场景倒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要表示一天的时间,那得对一天是怎样过来的有充分的体验。因此有必要带着学生再次回顾一天的经过。,在设置中我特意安排画面可以随时点击暂停,学生回忆并表述此时他通常在干什么,,像这样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时结束。

如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化静为动的特点。弥补了静态回忆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学生已有认知。

二、引发碰撞----盘活教学内容

学生体验了一天24小时,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会用两种记时法表示时间,而且理解为什么这样表示。普通记时法学生明白,可是24时记时法学生虽然会表示,但并不太明确为什么。因此我带领学生再次细看钟面的转动,让钟面上的彩色条与时间尺上的彩色条同步出现,学生能明确地看出走了几小时就用几

时表示。以下午1时为例,这样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一天过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时,表示成13时,强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关系还要强化他们的对比,将两种记时法同时展示,引发认知的碰撞,继而深入讨论,寻找异同,揭示知识本质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功能,摒弃了单纯文字交流的单薄,将教学内容盘活了。

三、立体呈现----用活所学知识

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立体式展开。本课中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流动以及用有限表达无限的数学思想是重要目标之一,可是时间的流动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时间的无限,钟面的有限和表示时间的无限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学生去体会、想象。那么能不能将这些不可感知的东西转化成可感知的东西,帮助学生体会呢?我在课堂开始和课末各设置了一个前后呼应的环节,课始出示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我们身边也有一条看不见的流淌着的河流,是什么,时间。课末练习环节分别出示四个画面:朝阳初升,烈日当空,夕阳西下,繁星满天,学生寻找符合场景的时间卡片,交流。然后揭示我们每一天都经历着这样的轮回,时间就在这样的轮回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时惊叹钟面设计成圆形,用有限表达无限的精妙的创造!

这样借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为学生搭建了想象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点实践反思,如有不当,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找规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通过发现具体现象中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继发展现象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综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的重点是: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一探索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算理的理解。

二、教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特点,采取以下方法:

(一)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分享思维成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探索生活问题中,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用多媒体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化解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有:多媒体课件,学生同桌一组准备黑白棋子若干。

三、我分如下七个主要环节完成本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三)初步运用,优化策略(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六)生活问题,挑战智慧。(七)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说:“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更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接着问:“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提炼,如:盆花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一蓝一红,情况完全相同。使学生对周期问题有本质上的把握。

(这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教师适当指导,深化学生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准备。)

第二部分:自主探索,交流策略 ……此处隐藏10124个字……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前几天国庆节的时候,我们王秀小学的六(1)班同学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开始动手制作绸花。(出示学生制作绸花的照片)

1、已知制作一朵小绸花用3分米绸带,小军做4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绸带?

师:可以怎样列式?

生1:3+3+3+3=12(分米)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设计意图:鼓励算法多样化,又要追求算法的优化)

生2:3×4=12(分米)

生3:4×3=12(分米)

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列式呢?你能说说它的意义吗?

生:3×4表示4个3相加。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在整数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归纳提炼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为分数的意义做铺垫。)

2、出示例1图,标出长是1米。

做一朵小绸花用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

师:表示啥意思?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三份。

师:你能在图中涂出表示米吗?

(生涂色、交流)

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吗?

学生涂色,表示出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

师: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你准备怎么列式?

生1:++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2:×3或3×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 ×3表示3个相加

师:求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是什么数与整数相乘?

生:分数与整数相乘

师:从这节课起,我们将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

(设计意图:从涂色练习开始,即从形抽象到数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结果,也为将来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涂色练习作铺垫。)

二、方法探索

1、尝试计算×3。

师:想一想,×3的积应该是多少?(学生口答)

师: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说说×3积为什么是吗?

生1:根据图

生2:根据加法

教师相机板书:++===

精品 资源下载

精品 资源下载

师: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认为×3时应该怎样算?

生:计算×3时,可以用3×3的结果作结果的分子,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 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2、做一朵大绸花用17/24米绸带,小华做12朵这样大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师:你准备怎么列式?(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再乘,计算简便)

生:17/24×12=

师:你能说说它的意义吗?

生:表示相同12个17/24相加。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解答这一题。(教师巡视找出不同的做法)

师:你是怎么解的。

生1:先约分再乘的。

生2:先计算出结果,然后约分。

师:你们认为哪种计算简便呀?

生:先约分再乘简便

总结: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计算。

(设计意图:在第二问中把教材例题中3/10改为17/24,是因为想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带来的简便,而不是教师强加的要求,这也是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又优化算法的要求。)

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这样简便计算

3、比较归纳。

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在小组中说一说,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相同点时可能首先汇报,这两题都是用分数乘整数)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按要求在长方形图形中涂色,列式计算。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再利用图形进行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习的设计从打开月饼盒后看到的礼物——中国结,到月饼盒——正方体盒子,再到里面的月饼,随着一层层包装的打开,把三道练习题巧妙地串联起来

1、中秋节那天,小明的父亲买了一盒月饼,打开月饼盒后看到——中国结,做这样一个中国结需要23/25米的材料,做2个中国结要多少米的材料?

师:你准备怎么列式?

生:23/25×2

师:你能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吗?

生:2个23/25相加

师:独立完成计算

2、出示:小明和父母3个人,每人吃 块月饼,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价。

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3、这个正方体月饼盒的底面积是 平方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

生:底面积乘以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4、改错题:

师:为什么出错?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作业设计

1、3/4+3/4+……+3/4= 有 200个3/4 (提示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来计算这个算式)

2、幼儿园有3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吃 块月饼,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3、14个47/28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分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用加法算:++===(米)

用乘法算: ×3==(米)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