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读后感

时间:2024-07-05 15:08:32
诗经的读后感集合15篇

诗经的读后感集合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的读后感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会长出来的,要不是因为猃犹的缘故,我不会长期镇守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故乡。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史永久,搜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上收集并编制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化为五经的缘故,就是大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诗经》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风在诗经里面包括了15个地方,也就是15国风。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风类型;第二部分是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鸣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涩难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础的人才能领悟;第三部分是颂,颂主要用来赞美国家的或是举行祭祀仪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镇守边疆的士兵返乡的诗。讲述的是一个士兵以采豌豆为开头来抒发相思之情。这首诗经专家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不过,可惜作者不详,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级语文书中《采薇》的节选,被誉为诗经中写的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写出了出征和回乡中的景物和情怀。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的典范。对比了出征前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大雪纷飞,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思念之深。

经常读诗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乡和怀念亲人是我们中国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吧!

诗经的读后感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创作于距今约2500年左右的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共305篇,首首是精华,篇篇是瑰宝。《诗经》里,我最喜欢的一首便是十五国风中的《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衣》以秦国军士的口吻写出了秦军旺盛的士气。描写了秦军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就一呼百应,众将士同仇敌忾、互助友爱、协同作战、共御外敌的尚武精神,读之不禁会为这火一般的强烈激情所感染。

每次读到这首诗,它瞬间就会把我的思绪拉至春秋时期。我仿佛看到了在三秦大地上,在火热的点兵场,秋风习习,战旗烈烈,硝烟漫天,烽火连连,秦军将士个个舞戈挥戟,随时准备共赴战场,英勇杀敌。他们的将军站立在高台之上,正在做着最后的`战前动员。战士们跟随着将军,慷慨激昂、高声吟唱着这首诗。《无衣》就是秦人的强军战歌啊!我可以想象,当军队唱着这首诗歌奔赴战场的时候,会是何等雄壮的气势!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无衣》不仅可以兴、观、群,还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它用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描写出秦人横扫天下、叱咤风云的气势,每每读来,便觉感怀至深。

诗经的读后感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按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而穿着。汉代以前,商人不得穿丝绸,只能穿葛麻。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因为是商人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因此,诗中“青衿”指代书生,后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没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女子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一点失落,一点嗔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跃然纸上。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古代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青衿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夕阳西下,还有女子的翘首期盼。

诗经的读后感4

从前的日子过得缓慢,三月嫁娶,七月耕作,九月裁衣……日子就这样悠悠淌进诗里。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整理后交给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太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如此,《诗经》也便流传至今,虽失了旧时的曲调唱法,却也保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字材料,在这样荒芜的冬日给以真挚与温暖。

桃花灼灼盛开的时候,衷心祝福出嫁的女子,说是“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可以想象吗?千年之前的一片春日,就在三月桃花开得最盛的时节,纵使是不相识的人,看到这十里红妆,听到这锣鼓喧天,也从心底寄予最诚挚的祝福——祝福这位美丽的新嫁娘啊,愿你夫家和顺、美满、幸福。穿着绿色衣衫的时候,想到她曾亲自理过,绿色的衣裳黄的'里,是你日日夜夜一针一线亲手织来的呀。我们一起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你是样样都合我的心意,如今你却不在了,我空对着这一件衣裳想你,万般愁绪何处得解,何时得解?才有了——“我思古人,曷维其已”、“我思古人,曷维其亡”此番真言,读来实在叫人唏嘘。站上城楼翘首待人的时候,心烦意乱到来来回回踱步。一个女子,面对自己的心上人可以做到这样的等待,可以坦言“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其中的真情可见一斑……

凡此种种,这一首首短小的乐章,这一份份沉重的情意,全部记录进一本名叫“诗经”的小书里,像是能把心都融化。

诗经的读后感5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国文化犹如滚滚黄河,川流不息,而《诗经》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之源了。

老师、爸妈都这样对我说:“五年级了,你差不多要认识文言文了,探索、体会古人的思想了。”刚寒假,外公就领着我去新华书店,请来了她——中国文化 ……此处隐藏3195个字……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诗经的读后感12

中华经典——《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诗经》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诗经》所蕴含的宝贵哲理,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文化资产。

今天,我读了诗经中的名篇《硕鼠》。《硕鼠》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这首诗运用比拟手法把压榨人民的统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发誓要离开它,表现出了无比愤慨的`阶级对立情绪。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反映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又加以夸张,突出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各章均重叠“硕鼠”,把剥削阶级丑恶的面目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他们的仇视情绪。令我为之感慨万千。

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每章的末两句“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充满欢乐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这就是人们抗拒阶级压迫和剥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思想感情。后世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正是这样一片乐土。

是啊!这些不劳而获的人不种不猎,却占有大量财富,过着寄生的生活,而劳动者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太不公平了!

劳动最光荣!我鄙视那些不劳而获、巧取豪夺的人!!

诗经的读后感13

第一次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致的诗句所吸引.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的读后感14

国风·周南·汝坟

先秦:佚名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本诗写的是一对夫妻因国家发生战事而长久分离,好不容易团聚却又要分开。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动乱,造成民不聊生的悲苦局面。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坚韧本性。

诗的第一节写:一位妇女,顺着汝水的堤岸砍柴。日复一日,直到把堤岸上能砍的枝条都砍了,仍然没看到自己的“君子”,也就是自己的丈夫。那么“君子”去哪里了?给人们留了悬疑。

第二节讲这名妇女砍完汝水岸堤上的乔木和灌木枝条后,又开始砍这些木本植物新长出的枝条一一“肄”时,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君子。此时,女子心中长叹:他没有用死亡或背叛遗弃我!

这种煎熬对一名长期孤独如“调饥”且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女人,是何等痛苦!然而刚回来的丈夫却告诉她,自己还要走:王室一一也就是国家,如同拖着燃烧的尾巴之鲂鱼,自己就是从军匹夫。

面对动荡的时局,长期的.战乱使得女子百般不愿让“君子”再度离开,却又无法从自己的角度挽留,只能弱弱地说:“就算国家有威难但是你就在家中离父母总归近点吧。”

诗中女子借助父母期望丈夫就在家中的说法,完全体现了她内心的渴望和恐惧。然而在“王室如燬”的周朝末年,这样的悲哀何止千万,以至于后来周朝轰然而灭。只是苦了百姓。文:锦梦素心

诗经的读后感15

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和他摩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电光雷火。四字的组合,就是中国文化的方阵,四声铿锵,掷地有声;赋比兴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们的脑海一朵朵思维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节,凝聚成一块块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现在,我们的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汉字在电脑文化面前大有退缩为只有语言符号功能的砖头,齐整规一,用来堆砌同一种类的高楼大厦,诗意被用来嘲笑不懂事故的疯子。那位伊人在哪里?还有没有蒹葭之岸?那种蕴藉绵长的情致哪里去了?我们的生命除了钞票还剩神么?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民的心灵中,经风雨,历磨难,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我们是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但是,他们忘了,作为我们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快乐无比。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暂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诗经》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我们彼此的区别仅仅在于,君住大河头,我住大河尾,我们共饮一河水。

长江已经被我们转化用做照明了,因为我们的黑夜太漫长了;而我们现在的心情越来越浮躁,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诗经》之河断流之日,中国文化被截断之时!

《诗经的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