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邛海导游词

时间:2024-12-21 19:22:36
西昌邛海导游词

西昌邛海导游词

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昌邛海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昌邛海导游词1

邛海为一断陷湖,属史前地质构造运动断陷形成。湖泊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与西昌市区相连。湖岸东西陡峭、南北平缓,特别是北部与城区之间,有一约50公平方公里的广阔平原,构成湖盆粮食、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邛海处于则木河压扭性断裂带上,该断裂带南起普格县以南,顺则木河,越过泸山东麓邛海湖滨,沿西昌城西部与安宁河隐伏断裂交接,其走势为东南——西北向,延长75公里以上。此断裂活动频繁,最易引发地震。邛海处在西部牦牛山与东南部螺髻山的谷地中。两山之间的支脉泸山又成为邛海与安宁河的分水岭。

螺髻山,地跨普格、西昌、德昌两县一市。彝语称安哈波,意为五百里山峰和五指山峰,因其主峰高耸入云,直插九霄,形似青螺,宛若玉髻而得其美名——螺髻山。据《西昌县志》记载:“大螺髻山,穹窿崔嵬,拔地千霄,共水绵绵迤逦如长虹,亘一百七十余里。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泸山,位于邛海之西滨,山峦奇秀,古木参天。汉晋时,西昌建越?郡,又因泸山踞水状若青蛙,故《水经注》称为“蛙?山”。唐宋两朝,流经西昌的安宁河称“泸水”。山以水名,蛙?山改名泸山,沿用至今。光福寺、三教庵、观音阁等掩映其中,但闻鸟语蝉鸣、钟磬悠扬、诵经隐约。全国惟一一个研究单一民族、单一社会形态的专题性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也坐落在这里。泸山以幽静胜,山幽、林幽、庙幽。林中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苍松翠柏,古木参天,虬葛莽藤,遮天蔽日,有两千年历史的十大“巴蜀树王”之一的九龙汉柏。密林深处,高低错落地露出梵宇、佛宫十余座,古刹殿宇因地就势,各据幽境,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素有“川南胜境”之称。

西昌邛海导游词2

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巴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叫“巴方”,大约生活在今陕西省汉水流域,以后逐渐向东南方向迁移,进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东部(大部分在今重庆市境)。关于“巴”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有说是因川东两条河流的形状而得名;有说是川东盛产的一种植物“巴茅”而得名;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另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东人称石为巴,因此得名。巴国建国的时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与楚国发生战争,因此都城不断迁徒,合川、丰都、阆中、重庆都作过都城,以重庆的时间最长。

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年(前120xx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0xx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20xx年(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

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l020xx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目p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广元)、夔州路(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

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时名自此问世。

明、清时期,四川省建制未变,疆域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

民-国时期,四川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行政建制极不统一。1935年,蒋介石势力进人四川后,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1939年,又将西康督察区和四川的17、18督察区合并为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确定下来。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划归重庆市的土地面积共8.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2万。

西昌邛海导游词3

邛海,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形成于距今约180万年前,因“邛都夷”在沿岸繁衍生息而得名。《汉书》、《后汉书》分别以“邛池泽”和“邛河”之名而载入史册。唐代以后民间普遍称邛海,文人雅士多称邛池。《南中志》云:“邛都县(今西昌)东南数里有邛河,纵广二十里,深百余丈,多大鱼,长一二丈,头特大,遥视如戴铁釜然。”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游历邛海,《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邛海有“珍珠无数”,“惟大汗自欲时,则命人采之。”体现了邛海悠久的文化。

邛海,位于四川省西昌市城区东南5公里处。西为素称“川南胜景”的泸山,雅砻江支流安宁河相隔;东接与昭觉县之间的界山;南为螺髻山北坡低山;北至西昌市区所在的东、西河谷地;形似蜗牛出壳。南北最长11.5公里,西北宽1.5公里,西南宽5.3公里,平均宽2.7公里,东西最宽5.5公里。岸线长35公里。邛海的面积,《西昌市志》载1940年代以后,最大面积为31平方公里,1957年航测为30.1平方公里;《凉山州志》所载面积为29.3平方公里(与1987年凉山州地名办公告同)。由于官坝河、鹅掌河等山溪河大量泥石进入邛海,湖面逐年在缩小。据20xx年代西昌市政府制定的《西昌市邛海湖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方案》,按湖泊水位1510.3米计,湖面面积27.87平方公里。是四川第二大淡水湖。

西昌邛海导游词4

寒假里,我们一大家人去了西昌、攀枝花等地,享受冬日里温暖的阳光。其中去西昌邛海旅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邛海的路上,我迷迷糊糊地打着瞌睡,突然听见大人们大叫起来,“什么呀?”我嗖地从座椅上弹跳起来。爸爸说:“邛海到了。”大家欢呼起来,“哇,好漂亮啊!”车刚一停下我就迫不及待地冲到海边的凉棚里去看风景:吹着一阵阵的海风,头发也在风中舞蹈;听着脚下波涛澎湃的浪涛声,一下下拍打着岸边的岩石;看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就像披着一件银色的薄衫,再配上岸上深深浅浅的绿,和刚探出头的花蕊,那景色让人陶醉不已。

突然,“当”的一声,顺着那声音寻去,我发现了一颗小小的白色的螺蛳,躺在石子小路上,旁边有一条细长的沟渠,有不少孩子在那里嬉戏玩耍: ……此处隐藏2680个字……导游xx。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距市中心7公里,卧于泸山东北麓,螺髻山北侧,山光云影,一碧千倾,是四川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邛海水质清澈透明,面积约31平方公里。

邛海如同我国一些高源湖景一样,以恬静著称,景色四季各异,春日天光水钯,上下一碧,一片浩翰波光闪耀在苍山碧野之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岸边柳眉桃腮,燕语呢喃。夏日湖水盈盈,彩霞耀眼,山寺渔村,相映生辉。秋日天高气爽,落霞孤鹜,秋水天长,使人留连忘返。冬季天净水明,红枫翠柏,倒映湖面。午后起风,海浪奔涌,似白鹅嫱戏于波涛上。诱人的邛海景色,与西昌晚间皎洁的明月,形成“月出邛池多诗意情怀。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浏览邛海后对其景色大加赞叹,兴奋不已,并在其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碧水秀色,草茂鱼丰,珍珠硕大,美不胜收,其气候与恬静远胜地中海,真是东方之珠啊。”再如原中央大学教授朱契游邛海后也写道:“我曾泛舟西湖、鼓棹洞庭、横绝太湖、登临鄱阳,觉得洞庭雄阔,鄱阳奇伟,太湖深秀,西子浓妆,邛池淡抹,各有千秋,邛池尤以恬静见胜。”邛海景色由此可见一般。

邛海不仅景色秀美,还有许多美妙的民间传说,更烘托出它的神秘和美丽,如李膺《盖州记》和《太平御览》等著述中均有记载。

邛海湖内有40多种鱼类,其中有特有的白鱼、鲤鱼、大虾、螃蟹等,秋末冬初有19种候鸟携家眷来此过冬。湖畔现有邛海公园、邛海宾馆、新沙滩渔村、莲池、月亮湾、阳光度假村、萝莎玫瑰园、青龙寺、老海亭遗址、核桃村观赏园和省体委水上运动学校等景点。

西昌邛海导游词8

各位贵宾,大家好!欢迎来到西昌。说起西昌,很多人都会浮想联翩,"航天城"、"月城"、"小春城"等一个个名字就会闪现出来。好,下面就让我们开始西昌之旅,去认识这座美丽的城市。

在四川省西南攀西大裂谷,有一座青山环绕,冬暖夏凉,惠风和畅的美丽城市。一枚枚运载火箭从这方神奇的土地升腾,象划破苍穹的利剑把一颗颗卫星送向太空。这就是有着二千六百五十一平方公里幅员面积,54万人口,海拔1500米,蜚声中外的中国航天城——西昌。

西昌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首府。据史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她便是祖国西南边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朝时,这里叫邛都,公元862年,南诏征服这里后,把它改名为建昌。1720年,清朝雍正年间,因其位于四川西部,朝廷又希望它繁荣昌盛,故改名为西昌,并沿用至今。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在悠悠岁月中,曾演绎过司马相如的开疆拓荒,诸葛亮的猎猎南征,杨升庵的浅吟低唱,马可波罗的异域探奇,"彝海结盟"的千古绝唱。

从名字的演变中,我们知道了西昌悠久的历史。同样从名字中,我们还可以知道西昌的特点。昆明有春城之称,西昌也有小春城的美誉,这里的气候丝毫不逊色于昆明。西昌年平均气温摄氏17度,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也在摄氏10度,而七、八月份的平均温度却不过二十四、五度而已。真可谓:"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除了宜人的气温,西昌明媚的阳光也让人神往不己。西昌的年日照时间可达2400多小时,尤其是冬季,一踏进西昌的土地,阳光、蓝天、白云顿时令人心旷神怡,近年开展的攀西阳光之旅就因此而吸引了大批游人。

说到阳光,免不了要说说月光。西昌有一个至柔、至美的名字:月城。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四川段上,有三大气象景观,清风、雅雨、建昌月。其中建昌月指的就是咱们西昌的月色。昌海拔较高,又没有污染,所以空气的能见度特别高,月色自然是分外皎洁了。

好了,大家知道了西昌"小春城"、"月城"的来历,至于"航天城"就无须多言了。自然是这里有蜚声中外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它已成为我国高科技的象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她的开发和发展前景以及整个地区资源开发的带动作用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曾指出:"西昌是国家的门面,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中国有一句古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么今天我们就做一回仁、智双全者吧,先游山,再玩水,泸山、邛海在等着我们。

现在我们就行驶在通往邛海、泸山景区的路上。邛海、泸山景区位于西昌城南5公里,自古被誉为川南胜境。泸山因其苍翠黛色,并且靠近泸水(金沙江水系的古称),所以取名为泸山泸山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景区。古人用松、风、水、月四字来概括泸山的风景,如果觉得这四个字太抽象的话,那么下面这幅对联可谓形象而贴切:天上月、水中月、月月齐明;松涛声,海涛声,声声相应。自古名山古刹不分家,有这样的风光,当然少不了道观寺庙。不过泸山不像峨眉皆佛,青城纯道,它是儒、道、佛三教合一,像这样三教和谐共处一山的现象是不多见的,一山不容二虎的说法在这里可得改一改了。1985年在泸山修建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更是为这座名山锦上添花。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50年代初,这里还处于奴隶社会时期,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后,凉山社会形态可谓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座博物馆保存了大量关于这方面的实物和资料,为我们认识、了解这一巨大变迁提供了条件,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

进入博物馆前须登上29台阶,它象征着凉山从1956年民主改革到博物馆建成的1985年间2000年的奋斗历程。博物馆门前有一座雕塑,名?"凉山之鹰",他是彝族历史上的一位英雄——支格阿龙,是一位和后羿一样的英雄。

第一个展厅是序厅,包括凉山的地理概貌、凉山彝族的来源及凉山的历史沿革几个部分。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总面积六万零一百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至2500米,总人口380万,其中彝族160余万,另外还有汉、藏、回、傈傈等十四个民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据记载,凉山彝族的主要来源是70年代以前,由云南昭通一带迁入的"古侯"、"曲涅"两个部族繁衍而来。除此之外,最早有战国时期氐?"旄牛种"的南迁,中期有唐朝时南诏的"乌、白二蛮"的北迁,后期有明清时由云贵渡江而来的部族。自秦朝开始,历朝历代均在凉山设置郡、县,凉山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展厅介绍的是社会生产力,从这里陈列的大量实物及图片可以看到,凉山彝族地区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耕种还属于原始的刀耕火种。社会分工还十分模糊,畜牧业和手工业都还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也还处于以物易物的初始阶段。

接下来的展厅介绍的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奴隶制的社会形态在凉山持续了二千多年,森严的等级制便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血缘关系,所有社会成员被分为五个等级,即兹莫、诺合、曲诺、嘎加、嘎西,这些名称都是彝语的音译,都有各自的含义。兹莫,在彝语中是权力的意思,汉语称之为土司,是受朝廷册封的官员。诺合,彝语中是"黑色的群体"的意思,汉语称之为黑彝。这两个等级都是贵族阶层,属于统治阶级。曲诺、即白彝,属于平民。而嘎加和嘎西都属于奴隶阶级,他们毫无人身权利,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象牲畜一样可以被任意买卖。

《西昌邛海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